图片新闻

中山大学新创博雅学院,通过通识教育打造“无专业”精英,宣言“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引起外界争议。对此,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表示“中大珠海模式将是全国高校最好的模式”。(10月8日《广州日报》)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不是大学体制改革中的单独方面,而是一整套改革动作中不可分离的其中一环,故而不以自主办学、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作 为前提,通识教育只能是自欺欺人。这种观点不能说丝毫没有道理,但至少对外因有过于夸大之嫌,看似考虑周全实则在为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提供托辞。以当前之大 学现状而言,通识教育不仅应该搞,而且必须搞;不仅可以搞,而且能搞好。

我们的大学教育沉迷于产业化与功利化太久了,已不再是思想驰骋与学术研究的圣地。对于中华传统文明,当代大学生所知甚少,仅有的一点传统认识,也大 多是依附西方视角与西方价值。经典文本尘灰日厚,思考能力疏于锻炼,学术研究误入歧途,大学教育质量之急遽下滑,已是不争之事实。教育产业化的“猛回头” 也好,一流大学成功经验的粗糙模仿也罢,通识教育之于国内高校实在太需要了。

根据以往类似教育改革的经验,通识教育最忌有名无实与一哄而上。通识教育假如弄成什么专业都学一点,弄出数量惊人的几十上百门课,每门都学点皮毛, 充其量只能学到点各个专业的概论课,这绝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一定要从唯数量是从的学分考核中调换过来,在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强调课程深度,限制每学期学 生的选课数量,重视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改死记硬背的考试为写文章与做演示。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尊重教授集体意见,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学校特 色,同时也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外界对于通识教育之所以争论与质疑颇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国人对国内一流大学的出现憧憬很多期待很高,在这样的沉重期待对照下,通识教育 的意义和价值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压秤。需要强调的是,通识教育绝不是出现一流大学的灵丹妙药,它载不动公众呼唤世界一流大学的沉重期待,任何不切实际的凌空 虚蹈只会偏离通识教育。说白了,通识教育只是要让大学精神从浮躁而扭曲的教育功利化产业化现实中得到救赎和回归,让变了味的大学还原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倘 能如此则功莫大焉。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以上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