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余海岁:
如歌的行板

 来源:中新网 










2001年余海岁在诺丁汉大学岩土力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发言。
 
  余海岁1985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随后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被公派选送出国,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留学,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
 
  英国诺丁汉大学岩土力学研究中心创始人,历任诺丁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工学部部长,2011年8月1日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
  多年来致力于岩土力学理论和土工问题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1998年获澳大利亚岩土力学协会杰出成就特诺洛普(Trollope)奖,2000年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泰尔福特(Telford)奖章,2008年 获国际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界的德赛奖(Chandra S. Desai Medal)。2011年7月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站在诺丁汉大学办公室的窗前,窗外已是一片秋色,一年时光又要悄然而逝。对 于余海岁来说,2011年无疑是一个收获颇丰的年份。2011年7月,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8月1日,正式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这也是该校建校 130年来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副校长。
  但对于一个真正潜心科研的人来说,耕耘的快乐更胜于收获的喜悦。回首往事, 历经无数个春秋之后,对于荣誉,对于收获,余海岁都已从容淡定:“能有这样的成绩,我当然感到很高兴,但这并非我刻意追求的目标,有些事情如果刻意追求也 许反而适得其反。我相信脚踏实地,水到渠成!能够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工作积累。在大学里面,做教授、当 校长都需要以业绩说话,需要扎实的积累。”
  自2011年8月第一次采访之后,我们又通过多次电话、邮件沟通,透过余海岁有限的叙述,他的人生旅程开始逐渐明晰起来。
  一
  1964年,余海岁出生在黄山脚下的徽州歙县,歙即山水合聚之意。歙县,是 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如今的歙县依然保留了当时兴盛的遗迹和古朴的民风,为我们展现了曾经远去的繁华留下的痕迹。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依然可见,秀 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昌盛的文风造就了名儒显臣辈出,各类英杰称雄。“扬州八怪”罗聘与汪士慎、戏曲作家汪道昆、教育家陶行知、著名画家黄宾虹等都来自歙县。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学者程颢、程颐、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黄山脚下的徽州。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余海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丰厚的营养,也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
  1981年,余海岁遇到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门槛,报考高考志愿的时候,他看 到石家庄有一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为当时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在那个年代,上军校,搞桥梁设计对余海岁充满了诱惑,而且这也是在那个偏远的地 区,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他能想到的最能改变命运的方向。或许潜意识当中,他也希望时光的车轮可以把他带向更远的未来。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这所学 校,成为铁道桥梁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1983年,铁道兵不再属于军队序列,学校随之改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1984年转属铁道部。

     二
  余海岁选择岩土工程,这是无数机缘巧合的结果。
  1985年,在大学时期成绩突出的余海岁决定报考研究生,他的志愿是考西南 交通大学高渠清教授的研究生。高渠清早年曾经留学英国,在隧道研究方面堪称权威。面试时,忐忑不安的余海岁第一次见到了高教授,高老师是一个博学、儒雅的 学者,余海岁至今难忘第一次见面的印象:“我觉得高老师不仅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而且具有那个年代很多人不具备的国际视野。当时他给了我两样东西,一本英文 专业书《岩石工程力学》,另一个是高老师和很多国外隧道专家学者的合影照片。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和国外没有沟通,那些国际知名学者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简直是远在天边……”
  顺利考上高教授研究生的余海岁学习更加刻苦,而且受高老师影响,他在外语方 面也没少下功夫。1986年,机遇又一次眷顾了他。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经过9个月的集中强化培训之后,他和其他70多人参加了公派留学英国的考试,为了这次 难得的机遇,余海岁做了扎实认真的准备,最终成绩出众的他脱颖而出,幸运入选。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1986年8月,余海岁 带着无数美好的憧憬来到英国。一下飞机,他就发现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刚开始时余海岁很难适应。这 里的教学完全不同于国内,更别说他的语言关还没过。生活环境也完全和国内不同。当时,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的老师们给予他及很多留学人员细心的关怀和帮 助,就像他们远在国外的家。
  在帝国理工学院读硕士时,余海岁的研究方向转为岩土力学。因为对于铁道工 程、隧道工程、基础工程以及土木工程来说,岩土力学都是一门基础学科。地基不稳,大厦将倾,学业同样如此。岩土力学涉及土木工程学和自然学科的很多方面, 如土木、机械、水力、材料与地质工程,以及地球物理学。很多内容余海岁以前没有学过,为了打好基础,他自学了很多相关课程,如今在谈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 他很强调学习能力,现在对于自己的学生也有同样的要求:“就是要加倍努力,并且坚定信念!”
  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硕士时,导师泰德·布朗(Ted Brown)和约翰·布兰德(John Burland)教授给了余海岁很多指导,为他在专业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硕士顺利毕业之后,余海岁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彼得·偌斯 (Peter Wroth)教授和侯士比 (Guy Houlsby) 博士,在岩土力学的方向上,余海岁又前进了一大步。1989年,高渠清教授应邀到英国讲学,师生二人又有了难得的一聚,尽管停留时间很短,但高老师对于自 己学生的发展依然非常关心,他建议余海岁在工作之前最好先做博士后。如今余海岁谈到这件事,依然觉得高老师给予自己的建议很有帮助。
  三
  1990年,余海岁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拥有一个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头衔,但前途似乎并不明朗,当时的英国依然很保守,一个外国人能申请到的好的工作机会很有限,于是余海岁听从导师的建议转道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发展。
  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余海岁一心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澳大利亚很鼓励学者进 行国际交流,并在工作管理机制上也提供很多便利,于是,余海岁常常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很满,然后抽出时间多次到北美访问。在美国交流学习时,美国双院院士 詹姆斯·米歇尔(James Mitchell)教授给了余海岁很大的影响,在岩土力学领域余海岁的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而他也对自己多年来能遇到一些好老师而深感庆幸。
  作为一位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余海岁始终对于现实中的建设问题保持着明锐的 职业嗅觉。他注意到随着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深基础施工越来越多。在深基础施工中人们尽量注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由于缺乏对地下 扰动土体问题的研究,往往导致一些工程事故的发生。余海岁开始尝试开发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材料模型和现场测试技术去解决一系列土木工程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余海岁对土的原位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土的本构性 质、数值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2部。2000年,余海岁的著作《岩土力学中的小孔扩张方法》一书出版,覆盖了岩土工 程的许多重要方面。该理论也成为目前研究沉桩、静力触探以及地下开挖的重要理论方法,并被应用于解决大量岩土工程实际问题,包括深基础、钻孔稳定性分析及 隧道工程。余海岁还在塑性理论及其相关的数值计算问题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应用在现场试验、边坡稳定、土层锚杆和基础等岩土工程实际问题中,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他在路面基础设计的安定性分析、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估的数值极限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他的非共轴性模型和自适应分析等方面的专业 知识被EON、Gifford & Partners等公司应用在远岸风力发电场的重力基础设计中……
  由于在理论岩土力学领域的突出业绩,1998年,余海岁获得了澳大利亚岩土 力学协会的杰出成就特诺洛普(Trollope)奖,他也被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任命为工程学院副院长。基于他在岩土力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澳大利亚纽 卡索大学于2000年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四
  2000年,已经是国际知名专家的余海岁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岩土工程教授一职的竞争中胜出,他又回到阔别多年的英国。同年,他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最高成就泰尔福特(Telford)奖。
  再次踏入英伦大地,余海岁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科研方面成果斐然的余海岁 在管理方面也开始施展才能。2001年,他创建了诺丁汉大学岩土力学研究中心,并将其发展为全英最大、最活跃的岩土力学研究中心之一。中心目前已拥有逾 40名研究人员和学生。不久,他被任命为诺丁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从教授到院长,这样的跨越对于余海岁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搞科研必须要有成果,要 能服众。在国外,必须要一步一步做起来。”
  在院长的岗位上取得不俗业绩的余海岁又被学校任命为工学部部长,在英国,特 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学院的院长、部长有相当的权利,常常是院长、部长说了算。老师之间,相关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合作。余海岁担任部长之后,开 始对原有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对系内的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加强院里教师的沟通。改革总是会有各种阻力,但余海岁找到了一个有效缓解矛盾的方法——沟通。 “阻力肯定很大,当时在诺丁汉大学,我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部长。我们工学部有五六十位正教授,很多教授在骨子里还是有优越感,而且改革要触及很多人的利 益。这个时候沟通就非常必要,也很重要。除了自己在学术上要以身作则,要过得硬,还要常常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去理解他们。好在我是从基层做起来的, 不断积累经验。工学部在全校的改革方面率先走了一步,慢慢也得到了认可,有了成效。”
  2008年,第12届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国际会议在印度召开,来自72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参会,余海岁获得了德赛奖,该奖项每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颁发一次。
  会议主席钱德拉·德赛(Chandra Desai)教授说:“这个荣誉是享有世界威望的,余教授在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研究实践和教育方面作出了杰出而持久的贡献,因而被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专家组的科学家们评选为获奖者。”
  获奖后余海岁说:“能荣获2008年的德赛奖我很荣幸,这是对过去20年我和我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的充分肯定。”
  2011年4月,余海岁接到了英国皇家工程院的消息,被告知他被推荐为今年皇家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并问他如被选上是否愿意加入皇家工程院。
  英国皇家工程院由工程科技各领域的专家组成,致力于将最杰出的工程科技专家 组织起来促进科学、艺术和工程科技的繁荣。皇家工程院每年从提名中邀请不到60位工程师成为工程院院士,同时,工程院还会从海外选出几位有非凡贡献的外籍 工程师,邀请他们成为外籍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无疑是英国对于工程科学家成绩的最高认可和肯定。
  2011年7月,英国皇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本年度共增选59名院士,余海岁名列其中。

  从1986年出国至今,余海岁已经在海外学习、工作了20多年,但他内心始终希望自己能在为国服务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2003年,余海岁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科研方面,余海岁强调,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崇尚学术的风气,追求创新,不急于求成。“我喜欢让我的博士生们在一起开研讨会,每月一次。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最新进展,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这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我的学生团队意识很强,这很重要。”
  2004年,诺丁汉大学在宁波设立分校区,即宁波诺丁汉大学,为英国诺丁汉大学五大校区之一,这也成为我国首家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2011年8月1日,余海岁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他分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余海岁说:“我们希望将宁波校区的国际生比例从目前的6%提高到25%,英 国诺丁汉校区本校和宁波校区的学生可以加大交流,海外学生在中国接受教育有很多好处,同时国际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维方式。这不仅 仅带来大家在学术上的交流,更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宁波诺丁汉大学鼓励学生们挑战权威,批判性分析所获信息,重点培养他们独立 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余海岁说:“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教学分为教和学两个部分。应该以哪个部分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而英国式教育则强调以学习为主,学生是第一位的。学生拥有主动权,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习如何学习、学习独立思考、学习应 用所学。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以学生为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学生为中心背后的理念是: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对所学的领域感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告 诉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就会丧失积极主动性。大学教育只是人生教育的基础,毕业以后要不断学习。所以,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终生受用的。”
  2011年4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考察时,勉励学生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余海岁说,宁波诺丁汉大学不仅要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 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而余海岁本人在这方面就有着深刻的体会,中西文化的熏染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虽然常年生活在国外,他仍会不时把自己浸润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中,而且对于中国画和古体诗有着特别的偏好。2009年12月,他看了黄宾虹的《江亭闲话》图,画作超尘拨俗的气质让他感慨道:“溪山 涧水流,孤蓬江上风。长亭人别语,古桥夕照中。”
  2010年秋,余海岁有感而发写下《皖南行》一诗以抒怀:“征车响不绝,苍茫问故乡。一路秋风夜,千山月如霜。”
  从黄山脚下出发的余海岁渐行渐远,但在科研的旅途上,一个行者的境界就像斯蒂文·乔布斯所说:“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他未来的旅程仍然值得期待……
(摘自:神州学人;文/段风华 摄影/鲍效农)



       余海岁教授1985 年毕业于我校桥梁工程专业。先后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岩土力学中心主任、工程学院院长,工学部部长、副校长等职务。他的研究领域为岩土力学,涉及土木工程学 和自然学科的很多方面,如土木,机械,水力,材料与地质工程,以及地球物理学。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土壤与岩石力学,结构与基础工程相互作用的静态与动态力 学,石油与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环境土壤技术,近海与水下工程技术, 地质热能以及冰壳力学。他在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开发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材料模型和现场测试技术去解决一系列土木工程问题。 比如, 滑坡防治, 近海风力发电场基础工程,地下开挖和隧道工程,石油开采钻井稳定技术,以及铁路与道路基础工程。
      余海岁副校长近年来发表学术专著两部,论文二百余篇,也获得过很多国际奖项和荣誉。1998年获澳大利亚岩土力学协会杰出成就特若洛普 (Trollope)奖,2000年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最高荣誉的Telford奖章,2008年获国际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界的崇高荣誉 — 德赛奖(Chandra S. DesaiMedal)。
      除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以外,余副校长也在高校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示了很强的领导才能。余教授在担任诺丁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和工学部部长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成效卓著的改革,是英国高校改革的先驱,获得诺丁汉大学领导和师生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