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alt
 

兵心依旧战友情深

——五十年前军校一张合影照片引起的回忆

 
◇汪大绶 刘洪顺
 
       摆在面前的这张老照片,是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第4期411教学排的校友们分别前的合影,1958年 2月摄于石家庄。


      照片上共36人中,佩戴军官军衔的4人:前排左四是连长,二排右二是指导员,他们是营职干部;三排右一是排长沈霖,后排左二是排长汪大绶。佩戴学员肩 章的32人,其中三排右五是刘洪顺。巧合的是,照片中的两位校友汪大绶和刘洪顺,时隔50年后重逢,目前都住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两人在小黄庄晨练时经 常见面,共同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


      一切行动听指挥,召之则来。当年,铁道兵学校第4期共有6个教学连队,800多名学员。大家都是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保卫祖国、 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告别家乡和亲人,于1956年9月考入铁道兵学校。入校后,学员们被分配到桥梁线路系的4个连队和机械系的两个连队,严格训练、刻 苦学习,军政素质不断提高,憧憬着经过两年的正规培训,毕业后奔赴铁道兵基层连队,在施工现场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


     一切行动听指挥,挥之即去。正当学员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奋学习,还有半年多时间就要毕业时,意想不到的事情无情地降临到大家身上。1957年全国 性轰轰烈烈的反右派斗争之后,全面开展了所谓反教条主义的斗争,刘伯承元帅和肖克上将等主持全军院校工作的高级将领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这个浪潮也波及铁道 兵学院,即刻开展了大规模的精简工作,第4期由6个教学连精简缩编到两个连,随后又精简缩编到1个连,原来的800多名学员,一下精简到124名,被精简 下来的学员大都被送回家乡。大家尽管百思不解,但二话不说,服从组织决定,解甲回乡。1958年2月,入校后朝夕相处一年半的校友,分别之际怀着郁闷的心 情,恋恋不舍地合影留念。


     一切行动听指挥,顽强学习。有幸留下来的铁道兵学校第4期124名学员,都是经过精心选拔的。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 习和训练中,贯彻教学与施工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加强连队建设,取得了优异业绩,1959年荣获全军16个先进连队之一的光荣称号,并被授予一面特大的 锦旗。1960年5月1日,第4期学员毕业时,在学校大礼堂门前拍了一张合影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到两个奖状、7面锦旗,中间是那面特大的锦旗,上面题写 着:“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铁道兵学校第4期学员1960年毕业时虽只有124人,但大家经过近四年的正规培训和艰苦磨练,都已成为懂军事、懂技术、会做政治工作、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复合型的优秀指挥员,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开拓创新,担负着重要职责,做出了突出业绩。可以设想,如果当初全军没有开展所谓反教条主义的 斗争,铁道兵学校第4期没有进行大规模精简缩编,800多名学员同时毕业,该有多好呀!无疑将为铁道兵部队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弹指一瞬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20岁上下的年轻人现在都已是古稀之年。照片上的36人的名字至今记得的还有:顾圣雍(2排右 1)、李宗乾(3排左1)、吴宝才(3排左2)、钱海青(3排左4)、崔书宝 (3排左5)、雍传德(3排右2)、刘义华(3排右4)、许广秀(后排左1)。现在虽然天各一方,大都失去联系,但校友们的音容笑貌却留在彼此心中。兵心 依旧,战友情深。


    (作者汪大绶:2000年在母校建校 50周年时,被评为134名石家庄铁道学院优秀校友之一)2008年9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