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世界发展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四句话: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持续、可协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发展,人的科学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适用于大学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    发展是第一要义,质量是第一要求
人类奋斗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是一个人类永恒追求的历史过程。从原始人对完整人(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结合)的朦胧向往,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完美的人)的追求,文艺复兴塑造完善全面的人(全才的人)的理想,近代资产阶级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独立的人)的信念、空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人的最高目标,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贡献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高校的第一要义同样是发展,这个发展必须是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基础之上,就是要首先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完成其育人功能。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大学要牢牢扭住教学这个中心,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
二、    “以人为本”与“以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自身发展的核心是活动能力,即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具备体能和智能与体能和智能的实际运用并不是一回事。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人,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人只有在实际活动中才能改造外部世界和改变人自身。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口号,学校就要“以生为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大学生具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强烈愿望。因此,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等工科院校必须把培养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努力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大学是精神的家园。大学不再像中学一样禁止谈恋爱、抽烟、喝酒,这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当今大学生是否应该从自尊和他尊的角度,注意一下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的文明呢?毕竟,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
三、    全面协调可持续与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全面持续可协调就是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性格四大基本要素。体能、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个人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和潜在力量。实践活动能力是指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在共同体内部,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调解人的社会活动的方向和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情感、意志、性格三者都是个人生活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非理性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是人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或停止,调解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四大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构成人的完整素质框架。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制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使四大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 “一半”,当今世界强烈要求,必须建构一种完整的教育。在我国,尤其需要树立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树立新的知识观。把课程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包括校课程表中的课程、全部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课程不只局限学科知识体系,还包括情感、意志、技能体系。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四、    “五个统筹”与“五个学会”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是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今世界要求大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五个学会”同样需要教劳结合。具体到大学教育还必须统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统筹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统筹必修、学位、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拓宽之间的关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的教学还要处理好影响课程的五大关系,即个人与社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基础与创新、分化与综合、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强化个人本位课程的观念,使课程尽可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树立过程性的知识观,知识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认识活动的过程;重视以直接方式掌握间接经验;赋予基础知识以新的内涵,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作为基础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